① 14 号下午我和 Dr. Landman 会面,他的办公室里有好多中国人送的礼物。他介绍了 lab 的 7 个 divisions,答应帮我注册一个 CS-3860 的课,描述了我如果 take for credit 的话应该做啥(final report 等)。他说本科生的 priority 是一学习,二生活,三研究,研究生则是反过来。老师说希望我能从这段研究中学到东西,哪怕只是学会用 ACCRE,哪怕学到了自己不适合读博士。
② 如果我最后研究生录取跪了(当然这不太可能),我可以在这里再干一年再申 PhD。我暂时没和老师提提早毕业的事,希望到时候暑假可以在这里再做两个月吧。
③ 之后 ljj 同学找我借算法教材,我顺便和她聊了大半个小时。和 495 一样,她去年去了 GHC,然后拿到了小摩纽约的 Tech Analyst Intern。我还第一次听说这个职位,感觉和我很 match,以后也许可以一试!她说她挺自闭的,之前也没怎么做 networking,而我也很少见到她。哎,还是 698 厉害啊。
④ 晚饭时我遇到了 359,他最近找工作找得很崩溃,我说觉得他是个很商科的人,是不是比较适合搞咨询,他则只想找 CS,还说他其实最想做高中老师…他给我看了某申研中介的费用,top10 的申请费是 28w,真是太扯淡了。
⑤ 14 号晚上我和老爸聊了很久金融的职业道路和发展空间问题,和他讲我也许能在证券交易自动化这一领域做文章。我说我喜欢金融领域的精英氛围,金融对社会的直接影响也更大。
⑥ 现在我在 CS 的成长曲线越来越平缓,甚至有点进入“职业倦怠期”的感觉。不仅是我,359、495 都感觉已经听不太进去课了,495 说她真想把 4269 给 P/F 了,我感同身受,被课业压着做啥都难受。
⑦ 15 号中午和 590 约谈,之前翻了一遍她的领英,此人履历真是贼丰富…和 698 一样,她极其流畅地讲述了一遍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各种经历。她是人大附中出身(她在理科 2 班,982 在理科 1 班…),高中在协和医院做了实习,之后大学申请主攻生物 / 医学,然后在一位文科学姐影响下开始探索职业道路,没进大学便决心转学。
⑧ 高三暑假她先是在立信做了会审计,但是和一摞摞文件打交道实在令人头大。紧接着又在德勤实习,跑了很多组:她说去一个地方就要利用好那里的资源,她约了各个部门的人 coffee chat,最后在德勤积累了广泛的人脉,每年回去大佬们都会带上新的实习生们和她吃饭。
⑨ 590 说自己是个文强理弱的人,更善于人际交往,不过现在还是在学数学。她说自己不爱闲聊,喜欢有深度的对话;比如她在德勤时,那里的人都是精英,和他们交流方便不费力,所以体验很好。这引起了我很深的共鸣。
⑩ 590 解释了私募和对冲的区别:一级市场 vs 二级市场,商业机密 vs 公开信息…她说对冲更偏数学,因为要分析股市;私募则要有更强的商业嗅觉,因为创业公司没有可量化的信息。专业性和行业知识也很重要:她当时研究一个搞光学相关的公司,然后去复旦图书馆借了好多物理书看(有点咨询 ers 日常工作的味道啊)。
⑪ 还分析了卖方(投行)和买方(基金管理)的体验区别:投行是专业的执行者,工作按部就班;PE 则要很强的辩证思维,会和同事辩论、吵架:投什么产业,投哪家公司?从这些都能学到很多。
⑫ 到 12:40,我才不得不打断她,开始介绍自己的情况:之前受南外的环境影响学了 CS,最近却发现身边越来越多学金融的朋友。我问她我的数学 + 统计 + 编程背景适合金融的哪个领域,她提到金融科技,这和老爸说的不谋而合。嗯…
⑬ 15 号晚上我在 Kissam 和 565 聊了一会人生,他实习录了德勤的科技咨询,地点是 DC。他都几乎没准备过 case,第一个面试问题是如何从入境包裹中检测毒品,当然这个的侧重点是怎么“提建议解决”、解决的流程如何。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公司该不该上传数据库到云端,他还真能从各个角度分析利弊,扯上好一阵子。不过这些都是比较虚的东西,咨询就是给建议嘛,不实操的。
⑭ 我用最近三周学到的知识,和他探讨了他的未来规划:读 MBA,跳到科技公司做管理,甚至读博士。565 生于杭州,差点以国际生身份去了清北,但综合考虑还是在米国好,Vandy 的 FA 和政府 scholarship 加起来能覆盖他大部分学杂费。虽然他是美国公民,但对国内还是挺关注的,知道 WST,甚至考虑过回国发展…?
⑮ 19 号晚上又在 cms 偶遇了 565,原来他还没正式签约德勤,现在亚麻也给了他 SWE 的 offer,离他家更近而且时薪高至少 10 刀,他还在纠结——写码转咨询容易,反过来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