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hive ← Prev Next →

D5P284-200119

17 号晚上,我开始看 6 号 339 发我的《WSO 金融求职行为面试指南》(简称《WSO 面指》)(天哪这 12 天里我感觉跟换了个人似的),这本书真的太好看了!仅仅不到两天就颠覆了我的世界观!在看每一个 sample answer 的时候,我都感觉是一位投行人在与我进行深刻、自然、逻辑严谨的对话,传达对方的经历和价值观。

首先,我明白了为什么投行招人不看 GPA 更看软实力、为什么 IBD 喜欢招本科生:IBD analysts 做的工作从技术上并不难,但是需要非常细致,要能吃苦耐劳、管理时间、心理强大;而且,同事之间每周要相处 80 小时,所以性格价值观的契合就很重要了。

金融界的运作规则决定了需要有一帮新人做最底层、最累的活,每个人都要熬过这个阶段才能晋升,也有些运气的成分,当然每个行业或多或少都是这样。

越来越觉得,上学期我的状态太差了!当时我老是抱怨不知道该学啥,于是过得很迷茫,进而花了很多时间执迷于一些根本不重要的东西。如果我被逼着每周工作 80+ 小时,根本没时间想那些乱七八糟事情的。这不是鸡汤,这是我身边活生生的朋友们要真实经历的 work load 啊!

这本书教我正确的价值观、为人处事的技巧、如何自我定位、如何展现自己。我终于明白了金融界的同学们历经了什么样的严格磨练——这些软实力是 SWE 不怎么考察的,如果没有秋招失利的挫折,我绝不会这么快意识到自己缺失了这么重要的人生一课!啊,我开始理解为啥 495 说她不会去做 SWE 了!

这里不是说 SWE 的童鞋们都只有硬实力,SWE 是一个很大的世界,我总能找到软实力同样优秀的码农群体。这就涉及到一个如何辨认不适合自己的环境、寻找新机会的问题了,这是我几个月来一直在思考的话题:什么样的圈子和我最 fit?

在这方面,这本指南给了我很多灵感。“ why banking ”、“ why our firm ”这些问题,是考验人有没有彻底地想通自己想要什么、适合什么文化的。对我而言,我对工作环境的核心要求是,周围的人都聪明上进、有值得我长期学习的地方,也愿意帮助我;领导的领导力强(参见 Dr. Work,Dr. Landman)。

另外,如果不 fit,如何改变或者直接一开始就避免不 fit 的情况发生?以读博为例,3 天前我对这条路的理解还停留在肤浅的“风险高”、“会抑郁”,现在我明白,对一个足够强大的人,这些情况出现的概率会大大降低。

因为优秀可以带来选择的权利,只要做足研究,便可选择一个情商高、人品好、课题质量高、组内和谐、毕业生去向好的老师,将风险最小化。

这些个人推销、价值观培养的训练,让我想起了写大学申请文书、写 ACT 作文的经历。面试和它们不同的地方在于,首先有很多“这种情况你应该做什么”的情景类问题,还有是对口语能力的重视。确实,随着我社交圈质量的提高,讲故事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也变得很重要,每次和朋友的聊天都是“软性面试”。

还有,我翻看那些面试题的时候也能了解自己的强弱项,比如有人被考到速算之类的数学题,那我就很拿手了。

至现在,去年 9 月的阴影仍然在我脑海中缠绕,影响着我的价值观:成长遭遇瓶颈是让我最痛苦的事,而现在,打满了鸡血的我感觉好幸福!20 号,我感觉已经想通了自己的人生:上上策绝对是去顶尖 CS 校读出来一个 ML 方向的博士,这是很多高端金融部门的入场券!20 号晚上,329 的朋友的朋友帮我推了亚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