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hive ← Prev Next →

D5P298-200302

2 号到 UChi 之后先参加了一个 campus tour,导游在 Divinity School 读研四,参与的另外两位美国同学都是学社科的。Tour 里覆盖的楼我大都在 D5P97-171123 就参观过了,体会就是这里随处可见伟人的头像,感觉十分 uplifting。

有意思的一点是这里停车都是在路边停成一排,而不用停在停车场,这些免费“车位”一般早 10 点前就会被抢完。Tour 完以后偶遇了 146,中午自费 14 刀在 Bartlett 吃了饭,这里伙食完爆 Vandy(可能也是我吃腻了…)。作为访客我还得到了图书馆和体育馆的临时通行证。

本来约好 14 ~ 15 点和 J 老师见面的,他因为教职开会把我们的约聊推到了 16:30 ~ 17:30。14:30 ~ 16:00 期间我和他的两位博一学生聊了一会,他们解答了很多我本来准备好问老师的问题。我和他俩聊技术用的是英语,后来开始闲聊才用汉语(他们 lab member 之间都用汉语);和老师聊就全程英语了。

先是北大来的 566 向我介绍了 video analytics 是啥:在直播视频时,把低清视频传给服务器,用神经网络之类的东西预测视频哪些部位需要用高清晰度、高帧率传输,哪些部位不需要,这个信息返回给摄像机后,摄像机据此再传输高清视频。我好奇这为啥不是 CV 科研,原来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更多是如何调配服务器资源。他们还要最小化 bandwidth(带宽)、最大化清晰度。

后来和 UCLA 来的 568 聊,他竟然不知道有 MPCS 这个项目(可能因为刚来),以为我录了 PhD…他直接叫老师名字,我之前和老师发邮件时还有点担心自己用词是不是太 casual 了,不过老师 turns out 很平易近人。我们还看到 Dr. Ben Zhao(Quora 大佬),夏学长说 Ben 算是 J 老师的 mentor,他们也有和 Ben 学生合作的项目。

他 2 月 7 号之前赶 SIGCOMM 论文时很忙,现在则比较轻松,每天朝九晚五。现在他在做一个 MSR 的项目,是有个 UCB 实习生暑假项目没做完。他们做的项目都是很应用导向的,还和阿里西雅图分部有合作。

学长说 J 老师很 responsive,slack 上回复速度很快,而且每天都会来 lab(周末也来)。相比 MASI 的 Dr. Landman(手下 11 个 PhD + 十几个本科生),J 老师只有 3 个 PhD 学生,他们自然也能得到更多指导,paper ddl 之前每天都会和老师见面。他说 J 老师时常讲起 CMU、MSR 的经历和 UCB、MIT 大神们的经历。

学长表示博一暑假会留校科研,博二博三就可以暑期实习了。显然实习是会去工业界的实验室,如果去 MSR 的话老师可以帮推。他们需要上 9 节课,1 节 ML、2 节系统、2 节理论,好像还不能抵掉。上课要到旧楼,豪华的新楼是以实验室、办公室为主。最后我去他的办公桌稍稍参观,他正好在训练一个模型,好像是用 PyTorch 写的网络。

之后和老师聊,这是我期待、准备了一周多的和大神面对面的绝佳机会。我最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是自己有没有必要读 CS PhD,如果读,有没有必要踏上 ML 这个火爆却拥挤的道路。老师直接说“ If your goal is to just get into a top PhD program, then ML is not the way to go ”,因为录取太玄学了,过 bar 的人太多,然后就是抽彩票了。

对于非 ML 的 CS 研究职位,老师说以谷歌微软的视角所有 CS PhD 都差不多,因为他们看重的是分析和编程能力,而一般的 CS PhD 都会有建模的经验。

J 老师的研究和 ML 研究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周期长。ML 更新迭代的速度飞快,而系统之类的方向出成果需要的时间更长。

搞 ML 的人本科就能发很多论文,而 J 老师的学生可能到毕业能发 4 篇顶会一作就很不错了,他们招人时都不指望本科生能在相关领域发论文。比如老师申教职时只有 3 篇顶会一作,他的领域里一个人只要 1 篇 paper 就是极大的飞跃。

老师和我讲了很多他之前带过的一个 pre-doc 学生的故事。他是竞赛大神,ICPC 金牌什么的,来 UChi 和一位老师做了半年以后再开始和 J 老师做。老师和他聊的第一分钟就感觉他是去工业界的料,是个很好的执行者。果然,他后来去了 Amazon Research。

老师反复强调,如果我要申 PhD,那我接下来 21 个月要想尽一切办法多发 paper。如果我研究生和他做,那 21 个月很短,现在就要开始做前期准备了。他吐槽说这样 paper-oriented 很功利,但却是必要的。他说我所处的位置和博后很像,博后也是开始的一年半需要疯狂发 paper,来为找教职做准备。

确实,CMU MSCS 手册上说强烈建议想搞科研的学生第一学期快结束再寻找机会,老师说这是很荒唐的,时间根本赶不上。

我向老师请求暑研的机会,不过他似乎强烈不建议我来(除非我决定研究生去 UChi),他也回绝了其他想和他做暑研的本科生。原因还是项目周期太长,我很难有大的贡献。之前有个北大学生来做暑研能成功,是因为他当时正好有个已经发 paper 项目有个改进的小空间,现在似乎没有这样的项目。另外他 6 月中到 8 月初要回中国出差,也不太方便辅导我。

最后我把一个南外贺卡送给老师,然后加了两位学长的微信。老师还有一个博二的学生,他做 video streaming,没有 ML 的成分,不过暂时没机会和他讨论。

总的来说,亲身访校能收获的东西是在网上讨论、看帖绝对无法比拟的。虽然我遇到的所有同学都在建议我去 CMU,但一天下来,我似乎感觉在很多方面都很难舍弃 UChi 的这次好机会。也许唯一能让我做出最好决定的方法,就是再去 CMU 实地参观、拜访老师了吧。

之后傍晚 569 请我在 north 吃了个饭,带我去 North Residential Hall(上次来的时候 314 和 315 还住在这)的顶层观光(这里真的贼漂亮)。我们是 3 年前在彼岸美本留学群里认识的,之前并没怎么聊过,1 号我不知道翻谁 pyq 的时候看到了她点的赞,就约了个饭(好神奇)。

569 没怎么做过 research 也没怎么想过 grad school,她现在录了 Google 的实习(FMA 都拒了),match 到了一个 distributed system 的组;她上个暑假在 B 站实习时做过一模一样的东西。她 LC 也只刷了不到 100 题,说 UChi 中国人里学 CS 的只有大概 10 个,竞争较少;多数人走商科,做 CS 的也有很多去做 trading(芝加哥有很多 trading firms)。

每次我们提“学期”我都得在脑子里缓一下,他们是 quarter 制比我们一学期短…我们还互相吐槽申工作、申研之类的相比大学申请复杂多了。我提到身边拒掉狗狗 offer 去 start-up 的同学,569 则说可以在狗狗做到高级技术岗(没法再晋升的那种),再去 start-up,当然也可以读 MBA 转管理。

569 对我 3 年毕业不感到惊讶,她本来也想 3 年毕业,但因为一门必修课而没成功,知道两位 3 年毕业的同学分别收了 lyft 和哥大法学院的 offer。最后她为我提供了一个关键信息:她有美高的同学大一大二都用的美高签证,大三才办 UChi 的 I-20,期间还是照样可以回国!那我读研暂时不用新办签证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