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 3 月 3 号早上去 UChi 的时候,我不得不穿过 UChi Medicine,这个医院刚收了一个疑似肺炎病例,我感觉从没离肺炎这么近过。还好当时我戴着口罩,也和别人保持了相当的距离。
② 中午和 315 见面,他带我买了顿简餐。校园里停了近十辆餐车,他喜欢在一家韩餐餐车吃饭,味道挺不错的。之后带我去他的公寓转了一圈(University Park Condo),他和 314 合租。虽然是一个房间拆成 2 块,但每个人的空间只比我的学校宿舍略小,这还不算小客厅和厨房呢。
③ 315 现在在和 Lorenzo Orecchia 做研究,方向 CS theory。他毕竟是搞 ICPC 的,对这方面非常感兴趣。不过后来我听说搞 theory 的老师都是不太管学生的那种,甚至一年都见不到几次?
④ 下午和 146 聊了 40 来分钟,他和 130、315 一样都是在芝大 4 年本硕连读。146 去年暑假去 FB,做的是什么 ML Ranking,不过他自己没做什么 ML,而是比较无聊的数据清理。他提到 qiu 老师(784),说他加了去年所有 FB 实习生的微信,疯狂建群组织活动… 146 在 FB 实习结束后想换换口味,就申了一堆乱七八糟公司,结果只录了 AQR,于是就要和 144 一起去啦。
⑤ 谈起 UChi 的 CS 科研,146 真是如数家珍:UChi 发的 3 篇 NIPS 有 2 篇是教授自己写的,本科生极难参与;做 NLP 的教授都是很偏语言学而不是 CS(TTIC 的 NLP 倒是搞得偏 CS),等等。
⑥ 146 说工业界里一个码农要面对的问题都是一样的,方法也是恒定的;而科研里问题一直在变,方法则没有人知道。他想做码农和科研的交叉,于是申了 DeepMind 的 SWE,毕竟 DeepMind 也要有人搭建和维护框架,不过脆拒。146 说他暂时不想读 PhD,因为他觉得和 PhD 和老师聊天经常感觉自己智商不够…
⑦ 146 提到其他他认识的人:一个 Stanford CS 硕士在读的学长说项目里大多是本校本科,其余基本上都是从美本招的,80 ~ 90% 的学生找工作。还说一个 UChi 的学长今年申 CV 方向 PhD 特别惨。
⑧ 下午和晚饭,我和 J 老师的那位博二学生(567)聊了一共 2 小时,和这位大我 6 岁的大哥的这段对话,让我瞬间感觉成熟了很多。他可能是属于那种看破红尘(看透了学术界)的人,他的知识面和对科研的理解,彻底颠覆了我对很多事的认知。
⑨ 567 的科研性质、人生观、和导师的关系,都和之前两位博一的学生天差地别。他不和他俩合作,看上去也不怎么和他俩 hang out,他说他有时(尤其冬天)就在家工作、开会。
⑩ 567 在复旦读了 4+3 年本硕,吐槽 568 的 UCLA 硕士就是本科多上了 2 年。他的科研偏硬件(底层),但显然也需要知道软件(顶层),代码以 C 为主,但他说代码不重要,idea 才重要,想一个 idea 要花一个月的时间。
⑪ 他的课题成功率非常低,按他的话说,100 个想法,老师过滤掉 90 个,剩下 10 个一个一个试最后会成功 1 个。操作系统方面的科研要么成功要么失败,不像 ML 之类的准确率提升几个百分点就行。
⑫ 让我学到最多的是,他非常善于从钱的角度分析学术界的运作,这个角度展现的更多是残酷的一面。美帝学校的资金来源是学费、捐赠和教授拉的经费(学校提成 35%)。
⑬ 567 现在工资刚好温饱;这点钱在加州都不够吃住的,那边生活成本高嘛,于是就出现了 UCSC 博士生罢工的情况,校方开除了几十个领头的罢工学生。UChi 好像也罢工过,还有学生想组织工会,学校死活不让。UIUC 基础月薪 1800,不过不少教授比较有钱,会给 PhD 和 RA 发额外的工资。有的中国博士生会拿国内给的资助,条件是回国服务 3 年。
⑭ 特没谱现在在减少对 NSF 等机构的拨款,这让大学们十分难受。相比之下,华为对科研的资金支持一直很慷慨、大方,甚至不求做出成果,特没谱又要在美国打压华为,这让很多教授更难受。
⑮ 567 十分熟悉国内高校导师的选拔和待遇(比如青千的福利设置)。国内顶尖学校现在已经和国际接轨,年轻老师的水平不比美国的差,还有国内教授跳去美国大学的。
⑯ 567 说科研最痛苦的时候是有地方卡住,然后找不到老师。前面提到 J 老师回复速度非常快,当然,他忙起来的时候也会真的忙,芝大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要求巨高,老师上不好课也留不下来,于是得疯狂备课…同样,567 做 TA 的时候也被要求认真对待学生。不愧是本科教育 top 5 的学校啊。
⑰ 至于对我的建议,567 说方向最重要,要真正热爱才行。他说 pre-doc 是很好的试水试错机会,很多直接申博士的本科生都会踩坑,选错方向或者导师。
⑱ 还谈了些其他的比如:Ben 喜欢坐在博士生周围而不是办公室里,这样能即时回答学生问题,这是从 UCB 带来的风格;J 老师的博导 Vyas 搭了一个什么 P2P 底层架构,他觉得当老师杂事太多、喜欢科研,就一直拖着不毕业,做了 8 年 PhD 以后终于被 CMU 强行毕业(竟然还有这种人…);CMU 的董事会当时是 all in CS,因为他们觉得法医商无法和 HYP 竞争,就大赌了一把。
⑲ 啊,幸好没有 3 号就跑回 Nashville,不然我得错过 3 号一整天的行程。真的感谢 146 和 567 和我分享了这么多干货,以他们这么高深的见解,我是没办法引领话题的,只能听他们滔滔不绝地讲。
⑳ 访校的 2 天里,我不仅和 3 位同学、3 位学长、1 位老师面聊,我的微信群聊和私聊也疯狂爆炸,在 CMU 群和 UChi 群里,大家都在讨论选校、公司招人、科研等等。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接收、消化、整合新信息,这种感觉很充实很棒!当然,到 4 号我已经有点 burn-out 了,就休息了一会、线上撸了一会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