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 截至 3 月 16 号,美国 4000 多确诊里有至少 10 位 Vandy 学生,这比例真吓人。校园现在基本上已经空了,食堂还有 2 个开着,学校还是挺有良心的,不过在疫情防护的有些方面也遭到了很多批评。17 号又放出了课程可改 P/F 的通知,把大家高兴坏了。
② 轻松的学业给了我很多反思自己的空间。大三这年,尤其是近两个月,我思维模式的转变真的太大了。大一时我总是想着自己中学时代的不顺,希望赶超别人、赶超自己,天天处于一种打鸡血的状态,这种状态在一年前已经开始瓦解,现在我努力的心态则已完全平静了下来,完全转变为以未来规划为驱动了。大学三年还有一个明显的转变是之前提到的,从只会技能到了解行业大环境,某种意义上硬实力到软实力的转变。
③ 大学期间学到的课业基础,最近有开始发挥作用的倾向。比如说上学期上的 4959(CS seminar),就是让我们了解行业、增强软实力的重要一课。这门课涵盖的内容,从职场规律到沟通技巧,从云计算到大数据,从道德到法律,真的性价比太高了(只有 1 学分,学到的东西能抵 3 学分的课)。
④ 另一个例子是,18 号我认识了一位做 ML theory 的同学,亏了我上学期上的 3620,我竟然能看懂她 paper 里写的二阶方法、和她讨论这篇 paper 的原理。我们的老爸互相认识,她是在 UBC 读了本科、工作两年、返校读硕,现在录了 Cornell 的 PhD。
⑤ 我还每天都再回想半年前心态崩溃的那个时代;现在的我沉浸在喜悦中,每当想起 CMU 的录取,我都感觉了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,但自我期待值的逐渐提升也让我有所警觉。
⑥ 如 Ben Zhao 所说,能承受失败是重要的人生技能,19 年 9 月我就全方位体验了一把这样的感觉;当然,这也是很多优秀朋友们必经的人生阶段,参考 979(D5P253)、698(D5P260)、462(D5P161),这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我很有参考价值的人生经历。现在的我尝到了成功的巨大甜头,树立了新的理想,这是好事,但人生无常,我需要做好失败的准备,别到时候一蹶不振了。
⑦ 另外,山东海尔游学经历(D5P141-180508)让我体验公司里万众创业的政策和氛围,现在再想起,我对创新的价值又有了更深的见解。创新需要什么呢?需要对该领域已有知识的深度了解,需要有发现改进空间的锐力,需要上千小时的努力、合作来实现和测试自己的想法,需要最后有技巧地呈现成果。能够培养这一套复杂的技能,是我现在向往科研、想做 thesis 的主要缘由之一。
⑧ 这些技能都是终身受用的;至于是否读 PhD,如果抛开经济考虑不谈,我觉得取决于能不能进一个和业界联系紧密的 lab,以及我对那个领域的未来有没有十足的把握。如果不做科技最前沿那不如做工程师,这是我 17 年就知道的道理。如果 PhD 选错方向,代价会非常大。
⑨ 293 说她姐在考虑转码,359 说他的来 offer 课上好多三十几岁大哥转码,我都快忘了除了 CS 还有什么其他职业了。《智能时代》说,技术革命之后旧产业的从业者会暂时被社会“养着”,等上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再被替代。将来的劳动力市场如何,我并不知道,但有现在培养的硬实力和软实力,我有信心可以从头开始学任何必要的技能。最近看《智能时代》里公司产业转型的例子也受了不少启发。
⑩ 了解 AI 行业的必经之路,是了解各大科技公司和它们的产品。很多公司如商汤做 AI 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产品,而是为了服务于其他的公司,他们提供 AI 服务就像有专门的公司提供电力和自来水一样。
⑪ 我也会把 AI 行业的特点和其他行业做横向比较,比如金融、医学(金融对软实力要求很高,医学对硬实力的要求超过 AI);我还在了解 AI 发展的历史、前几次技术革命的历史冲击、政府的 AI 战略规划。另外,我需要仔细阅读更多大牛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:从 Shen Zhuoran 的商汤实习故事,到吴军在谷歌的 NLP 创新。
⑫ 现在我的状态和 3 年前的后申请季很像,闲在家里思考人生,和朋友在线上聊聊天。最近还看了《硅谷》和《北京女子图鉴》的前 2 集,想了解社会、职场、个人奋斗。以前的我就想过,到下一个人生阶段(职场)以后应该多看剧提升自己。很多上课期间做不了的事,现在可以放开来做啦。
⑬ 话说《北京》这部剧从微观上可以让我学到很多,但不适合我做人生上的借鉴,因为这是一部草根奋斗史,而我的起点则高很多。我不是靠鸡血和一些乱七八糟手段获得晋升,而是用自己的学历和技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