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hive ← Prev Next →

D5P315-200501

为方便检索,日期格式调整为:“月 . 日”。上篇提到 4.19 我重拾了 Leetcode。本来我感觉自己 350 题的题量已经足够自己应付大多面试,想把精力多放在准备科研上,不过现在我发现自己和大神间确实也差距很大。而刷 Leetcode 也确实是一件很开心的事。

现在我的刷题求质量而不求数量,具体体现在这些方面:(1)不喜欢做已经做过的题型;(2)除非思考数小时后感觉已知常规方式做不出来,否则打死不看提示或者答案。如 D5P236-190827 所说,在面试情境下我的解题速度会快很多,但我想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,只求透彻理解我做过的所有题。

哪怕几小时想不出来,也比照着答案做强,比如去年暑假我平均每题花的时间是一小时,如果我追求数量的话,400 小时可以做六七百题了。重要的是编程素养的培养,是深刻地理解哪些方法不该用。

进入刷题模式时,我会时常回忆起去年暑假的自己,那时每天在科研之外都会刷 2 ~ 5 小时的题。一暑假下来我写了很多刷题的心得感悟,比如:

(1)对于“刷题与实际工作的脱节”观点之批判——刷题是智商挑战(想起了中国高考的刷人制度,刷题算是让我重新体验高中模式的应试教育了);(2)彻底内化一个算法的思维方式;(3)有太多人“浪费时间”学习理化学科,我则不用,所以花精力刷题哪怕没用也不亏。

之前看过 TechLead 一个视频讲得不错(这货的视频总的来说很烂,但有的还是值得看的,比如大公司 VS 小公司那集),就是他面试一个人,还是要看他的综合实力的,感觉好就会放水(出简单的题、给很多提示等),否则就会百般刁难。换位思考,想起我做 TA 的时候,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。有个颠覆性的观点是,有的时候代码正确与否都不重要。

最近我极其不规律的作息可能影响了我的智力,解题时我大脑烧一会就烧不动了。不过后来好了。5.2 花了半个下午填好了腾讯的入职申请。由于入职时间必须早于毕业时间,而我的毕业时间似乎得填本科的?我只好写我 5.25 号毕业,19 或 21 号入职,希望不要出问题…

5.6 得知工院今年有 18 位毕业生拿了 summa cum laude(GPA 全系前 5%),中国人 6 位,包括我、474、488、492、493,还有个录了 MIT Sloan 硕士的男生。8 号大家都在发毕业 pyq,晚上我也发了精心准备的 pyq。

5.10 下午我和老爸的好友 U 聊天,他在湾区一个叫 Sourcegraph 的小公司,工作一直是全远程。代码开源,但是大公司要使用他们的软件还是要购买。

5.10,我已花了至少三四十小时翻看 Philip Guo(PG)的几百个 vlog 与博客,感触非常非常多,感觉他有我现阶段关于人生大方向、科研大格局、价值观几乎所有问题的精辟答案(除了爱情方面)。啊,我也渴望能拥有他那样的学识!他也是继 3b1b 之后第二个对我影响深远的 Stanford 校友了啊。

PG 第 201 篇 vlog《小心过早成名》对我启发很大,大意是太早出名会导致严重的分心,会专注与推广自己,其他埋头做事的人很快就能赶超你。

关于在知乎等社交媒体上进行扩张的问题,虽然有 Stanford 的头衔可以让我比较轻松地圈粉,但我现在的很多想法还太不成熟,无论关于科研、职业还是情感、价值观,几年后回看我现在的发言估计会觉得很幼稚。等哪怕 30 岁再积极发表观点绝对不迟,如果到时候正好遇到瓶颈,也会为自己拓宽人脉和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