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 5.18 凌晨签署 3 个了腾讯入职协议(个人信息表,入职声明书,实习协议),知道了自己是在地图平台部里一个组。5.19 凌晨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手续,我完成了远程入职,看了一堆新手指南和规章制度。我的第一段大公司实习就此开启,超级激动,我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拓宽眼界,也可以为祖国做一点贡献!
② 远程办公需要实体“ token 卡”,上面有 6 位数动态密码,可以用来登录公司内网。由于我在美国,所以得在手机上搞“软 token ”。我还必须将电脑“标准化”,花 99 刀升级了 windows 专业版,安装了腾讯 iOA 来在“不受信网络环境”下连接内网。这些高级的远程办公技术让我感触很多,也许这会是未来软件行业工作的常态吧!
③ 之后我的 leader 给我打视频电话,介绍了(1)腾讯地图的概况:C 端不如百度高德,B 端市场份额稍大;(2)我们组的组织架构:平级的两个组和我们合作,我们为下游的地图测绘团队提供服务;(3)要解决的问题:“挖掘现实中存在,但是腾讯路网中缺失的步行、骑行道路”;(4)使用的技术:spark、MR;(5)数据的来源。
④ leader 非常关心我的健康,我说可以工作到凌晨 2 点,他则和我商量让我每天 14:00 ~ 23:00 工作(北京时间 3:00 ~ 12:00),除了周五要参加 14:30 结束的组会,另外每周二四有晨会。他鼓励我一定要和他多沟通。
⑤ 和我一起实习的留学生小伙伴们也有跨国远程的,我们算是幸运的,有的组是必须或者强烈建议线下实习的。远程的同学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效率,包括个人办公(尤其是和国内错开时间办公)导致自控力相对不强,以及沟通不便等。看着小伙伴们五花八门的任务和岗位,我似乎对大公司的业务和架构有了最初的体验。
⑥ 我查了一下 spark,一开始看到的是一个 Java 写前端的框架,我还以为要我写 web,后来发现应该是分布式处理数据的 Apache Spark。
⑦ 5.19 17:00,早起的 manager 和我联系,向我确认对什么方面的工作有兴趣(我申请的岗位是 web 前端开发,现在的职位名是“应用研究”),我说喜欢现在的大数据处理任务。后来搜到了他的 Google Scholar 和领英,原来他是北大 1996 年毕业生,做的科研还是很厉害的!
⑧ 我真的好幸运,能做这么“高端”的数据分析任务而不是写网页,这几天我就像海绵一样疯狂吸收新知识。当然,那些被大佬 carry 发 NIPS/CVPR 的同学们更幸运…
⑨ 5.20 第一次参加组会(腾讯会议),好多都听不懂…Leader 带的团队差不多 20 人,包括另一位复旦大三学统计的的实习生(563),他做的是偏 CV 的任务。组里气氛看上去很和谐,组员们的工作也似乎很灵活,有太多可探索的空间了。
⑩ 之后我看着不知所云的工作文档,给 leader 发消息他也不怎么看,好蛋疼,远程沟通真的好麻烦,我看我还是熬夜吧要不然每天只有 2 个半小时的沟通窗口(leader 差不多 9 点多上班,12 点似乎要午休 2 小时)。
⑪ 虽然 5.19 leader 和我打电话时我还没啥疑问,实习前 3 天,我已经积累了满脑子的问题。地图和导航产品如何盈利?Leader 的职业轨迹是怎样的,如何做到管理者的岗位的呢?学界和业界究竟是怎样的关系,如果我们能免费看那么多 paper,那学界的动力何在呢?
⑫ 接触了一堆内部论坛和资料之后,我对腾讯留下了很好的初印象,感觉这是个非常友爱的大家庭。腾讯的愿景是做“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”,看着丰富的福利,哇感觉好幸福。
⑬ 加班文化虽然存在,但似乎没有传说中严重,周末也能保证休息。我也算是体验过不少工作环境了,就拿美国顶校 CS PhD 学生来说,绝对比他们疯狂。莫名想起上大学前看到好多大学多么多么忙的文章,真正上了大学才发现我以相对正常的工作量,也能超过 95+% 的同学。
⑭ 现在的我最关心的就是自己职业中长期发展的问题,大龄程序员被“淘汰”在中国美国的公司都不是闹着玩的问题。腾讯员工平均 29 岁,6 万员工里 2 万程序员(4 千实习生),那年龄大的童鞋们都去哪了呢?
⑮ 有篇内部 T 写的文章让我看了感触很多,公司好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,而不是想象中的榨干完事。对于职业瓶颈、天花板,T 鼓励员工跨部门和事业群尝试新机会,甚至可以不惜降低自己的“职级”,来尝试新的机会。当然,T 也承认公司人才流动机制相比 Google 的不足。他还提到互联网产业的巨大提升空间。
⑯ 显然,除了在内部寻找机会,我还可以跳槽,那么多互联网公司呢,提升自己的机会太多了。腾讯内部的论坛显然不会讨论这个,只会讨论怎么从别的公司挖人 hhh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