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hive ← Prev Next →

D5P328-200630

6.30,我开启了酝酿已久的大学日记分类统计工作,定义了 4 个大类(硬实力、软实力、生活、情感)、15 个小类的类别描述。另一种分类的方法是记事型、分析型、抒情型。我的大学日记从 2017.8.15 抵达学校开始到 2020.5.9 毕业结束,刚好跨度为 999 天。

1 硬实力:

(11)课业 / 助教记录、实习工作描述;

(12)课外自学、学术活动、个人编程项目;

(13)学习方法、思维方式、效率评估;

(14)心态分析、学习计划与目标、自我激励;

2 软实力:

(21)道路规划、行业分析、他人职业轨迹;

(22)项目 / 职位申请、机遇争取、面经;

(23)成长趋势、人生哲理、个人性格剖析;

(24)深度对话记录、人际交往反思;

3 生活:

(31)兴趣爱好、校园活动、普通社交;

(32)家庭琐事、日常杂事、生活技能;

(33)游记人文、社会观察;

(34)睡眠状况、身心健康、心情记录;

4 情感:

(41)和喜欢的或暧昧的妹子的直接互动;

(42)计划的互动、内心情感的记录与分析;

(43)往事回忆、爱情观探讨

当然这些类别间的界限有时很模糊(比如 2-4 的深度对话应是分析型,3-1 的普通社交应该是记事型,但两者有时不好区分),所以给一段日记归类时,有时就随感地分到“最相关的类别”,或者分成几段,平衡地归到不同的相关类别。要知道国家在统计民族成分之类的数据时,也会有很多模糊地带的。

看日记时有时会觉得以前的自己幼稚地可笑,但更多的是惊喜,时不时会有“卧槽这个道理我怎么这么早就懂了”的时刻。D5P84 里竟然提到我的目标是去 Stanford 读博…两年半以来第一次直面 2017 年底有关 493 的日记,其实很多内容没有那么不忍直视,那时我对自己的心理进行了很多极为深刻的剖析。

由于我打算公布我的统计数据,统计时难免会有些主观的偏见。比如第 4 大类其实可以加入亲情的,但我日记里关于亲情的部分少得可怜,所以就和“日常杂事”一起归到 3-2 了。

随着时间的推进,我的日记也在不断出现很多新的场景。比如大二刚开始,参加 Career Fair 应该归到 1-2 学术活动,还是 2-2 机会争取?后来想了一下,这是软实力的范畴,遂决定后者。这么说,之前归到了 1-2 的 2018 年 2 月 Google Tech Talk 是不是该重新归类了?…

关于 TA 的工作都归到了 1-1,课外帮别人作业的归到 1-2。大二上描述自己抑郁的部分,可以算在 1-4 心态分析的范畴,但我归到了 3-4 心理健康。大三上 GRE 备考和考试归到 1-2。

Manim.js 的归类比较复杂,关于工程的技术细节归到了 1-2,推广的过程则归到 2-4 或者 3-1,取决于我是在分析(如分析视频火的原因)还是记录(如记录粉丝数量)。这种“维持线上存在”的话题,还是算在人际交往中吧,之后我如果要在知乎上做个人推广,相关的日记也这么分类。我总感觉应该再开一个小类别,来记录自己在论坛性的社交平台和非同学的这类交往…

现在的分类我觉得已经可以适用终身了,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,会有不同的解读。比如 2-4 的“人际交往反思”,在大一时是侧重写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群体里坚持自我,到了职场就可能是同事合作的动态、领导力的培养了。但后来慎重的考虑之后,我觉得领导力和 2-4 必须分开归类:

读到 D5P200-190321 里关于我剪视频出错的内容时,我突然意识到这段话分到其他任何一类都不合适,而是属于“做事可靠度”的范畴。我在上学期间在象牙塔里过惯了,真的没有什么需要扛起责任的时候。组内合作这么重要的一个话题,我在学生阶段竟然都没怎么体验过啊!于是新开了一个小类:2-5 “行为处事、团队合作、领导力”。